公元前294年,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,开始了他的传奇征程。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,他指挥的军队攻占了超过70座城池,斩杀了大约110万敌军,无人能敌。白起的勇猛和战绩堪称史上无出其右,成为一代名将。然而,尽管他在战场上无敌,但由于他所带来的惨烈战果,后人却称他为“杀神”,毕竟有着110万生灵死于他的刀枪之下,这其中的血腥与残酷难以言喻。
在古代兵法中,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是理想的战争目标,意思是通过谈判或其他非武力手段让对方屈服,避免流血冲突。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通过智谋或外交手段解决纷争的例子,这些人物或是高官,或是伟大的军事统帅。但有一位特殊人物——神童甘罗,却在十二岁时凭借一张嘴就赢得了16座城池,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。这一壮举让人难以置信,如何能想象一个仅十二岁的孩童,能在那个战火纷飞、弱肉强食的时代,凭借自己的智慧从如狼似虎的敌人手中夺得如此丰富的战利品?
然而,甘罗的事迹并未在史书中持续记录,他在成功获得城池后便神秘消失,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甘罗究竟去了哪里,为什么会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?虽然史书未能直接给出答案,但通过对多个史书的结合以及甘罗墓的发现,或许能揭示一部分真相。
展开剩余75%根据史书记载,甘罗的经历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43年到公元前237年之间。公元前243年,秦国的左丞相甘茂去世,甘茂的孙子甘罗年仅12岁,便以其聪慧与才略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,成为了吕不韦门下的客卿。甘罗的名声不仅仅来自于他天赋异禀的智慧,还因为他为秦国做出了两件极具战略意义的事。
首先,在吕不韦计划攻打赵国时,甘罗巧妙地用白起之死来点拨张唐,成功说服张唐前往燕国,帮助秦国与燕国结盟。另一件事则是甘罗出使赵国的事件。当时,燕国的太子被作为人质送往秦国,而甘罗则通过计谋以假意归还燕太子为交换,成功换取了赵国的五座城池。此外,甘罗还承诺不参与燕赵战争,但条件是赵国战胜后,必须将部分土地赠送给秦国。果然,赵国取得了胜利,并将11座城池送给秦国,甘罗因此被秦王高度赞赏,并获得了丰厚的奖励。
甘罗凭借这一奇计,仅通过言辞便为秦国赢得了16座城池,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认可。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甘罗的政治智慧,也体现了始皇帝识才的政治眼光。他对甘罗并未因年纪轻轻而有所偏见,展现了“唯才是举”的用人之道。然而,令人奇怪的是,甘罗的事迹就此戛然而止,之后与甘罗相关的记载,只剩下公元前237年由于嫪毐事件,吕不韦被罢相,秦始皇下令驱逐所有客卿的记载。虽然李斯通过《谏逐客书》挽救了秦国的客卿,但吕不韦门下的客卿却不得不被遣返回国。甘罗作为吕不韦门下的一员,命运注定与吕不韦一同跌入了漩涡。
在吕不韦被罢免后的动荡时期,甘罗或许面临两种结局:一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吕不韦关系过深,被秦国当作威胁加以除掉;二是他选择逃离秦国,隐匿世间。这其中如果他选择逃走,那么他会去哪里呢?根据《甘氏谱牒》的记载,甘罗是楚国下蔡人,即现在的安徽省颍上县。然而,由于楚国和秦国的友好关系,若甘罗返回家乡,必定会面临秦国的追捕。此时,他或许只能通过赵国的路线悄悄南下,避开追捕,秘密返回家乡。
然而,甘罗的墓葬分布在全国多个地方,包括陕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广西等七个省份。如果将这些墓葬地点连起来,沿线似乎遵循着秦国灭六国的路线。从陕西向东至河北,再一路南下至广西,似乎符合甘罗的逃亡路线。于是有学者推测,甘罗可能在逃亡过程中,特意在沿途修建了多座墓葬,以迷惑追兵,掩盖自己的踪迹。最终,他的遗体可能埋葬在广西。
不过,《东周列国志》给出了一个更加接近真相的解释。书中提到,燕太子丹在秦国期间,得知秦国背弃了与燕国的联盟,准备与赵国结盟后心生不安,甚至想着逃回燕国。他便主动与甘罗建立联系,寻求甘罗的帮助。此后,燕太子丹返回燕国几年后,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。刺杀失败后,甘罗便成了秦始皇眼中的一个威胁人物,必须被除掉。由此可见,甘罗的命运与燕太子丹息息相关,正是燕太子丹的举动,导致了甘罗的悲惨结局。
回顾甘罗的事迹,我们可以看出,这位神童不仅以聪慧见长,使用的策略也充满了狡诈与心机。他通过顺水推舟、过河拆桥等手段,获得了许多胜利。然而,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也注定了他的结局。甘罗的消失,可能正是因为他在秦国政权眼中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,最终他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