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步,欢迎继续关注《七雄归一系列》第十五期。
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是秦昭襄王,他的本名是嬴稷,是秦始皇的曾祖父。秦昭襄王的统治时间长达五十六年,成为了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。他这一生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:在战国七雄中,无一敌手,所有的强国都被他打败了。
这五十六年的统治对于秦国而言意义非凡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君主的时代,更是一个由众多角色共同演绎的历史大戏。在这部历史大剧中,秦昭襄王与魏冉、白起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强的秦国“黄金组合”,他们合力带领秦国走向了强盛。
展开剩余80%要说在战国初期,哪个国家对秦国的影响最大,那无疑是魏国。正是因为魏国的“人才流动”,像商鞅、公孙衍、张仪等顶尖人物纷纷来到秦国,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变革。甚至,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两代国君都曾迎娶魏国女子为王后,魏国的势力一度在秦国达到了顶峰。
这也就是秦昭王登基时的背景——他有着深厚的魏国背景。但另一方面,他的母亲,来自楚国的芈八子,却并非一个显赫的女性。她的封号“八子”听起来平凡,在秦宫的地位也并不显赫。若是放在宫廷戏中,她可能也只能算个“贵人”级别。而秦惠文王去世后,继承人的争夺中,嬴稷和他的母亲并没有任何优势。
王后之子嬴荡因为是嫡长子,且有魏国支持,一路顺利继位,被称为秦武王。反观嬴稷,他当时被迫远赴燕国成为质子,几乎注定会过一个平凡的一生,不会成为历史上的“秦昭襄王”。然而,命运总爱开玩笑,没有人预见到,秦武王竟会如此年轻去世。
在秦武王短短四年的统治生涯里,他曾雄心勃勃地表示,自己想亲眼看看洛阳——他对周天子早已心生好奇。于是,在公元前308年的宜阳之战后,秦军大获全胜,彻底控制了豫西通道,为秦国进一步进入中原提供了保障。之后,秦武王便按捺不住了,来到了洛阳一探究竟。而这一探,直接导致了他人生的终结。
当秦武王在洛阳参观九鼎时,企图亲手举起其中一口鼎,却因重力过大,摔断了双腿。按《史记》的记载,这一次举鼎失败导致了秦武王的死亡。然而,真正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。或许鼎的重量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,甚至可能不止是双腿的骨折,还可能对内脏造成了伤害。总之,这位年轻的君王在不经意间丧命,导致秦国突如其来的权力真空。
没有继承人,秦武王去世后的王位继承成为了焦点。由于嬴稷此时身在燕国且没有子嗣,秦国的继承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。嬴稷的哥哥们、弟弟们都想争夺王位,其中嬴壮得到了魏系的强力支持,是最大的竞争对手。然而,嬴稷却意外得到了魏冉的帮助,改变了局势。
魏冉,本是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,原本并不在秦国的权力中心,但随着他的崛起,逐渐成为秦国政治中的关键人物。魏冉的支持让嬴稷最终逆袭,成功夺得王位,成为秦昭襄王。而这一切的关键因素,正是魏冉的影响力——他不仅稳住了朝中的局面,还确保了嬴稷的顺利回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嬴稷从燕国返回途中,燕国和赵国并没有为难他,反而派人护送他回秦国。为何两国要如此帮忙?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。燕昭王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恩情,而赵武灵王则担心若嬴壮继位,魏系的力量可能对赵国构成威胁。所以,支持嬴稷成为秦王对他们来说,既能避免未来的冲突,又能确保双方的合作关系。
最终,嬴稷得到了秦国的王位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昭襄王。虽然他在继位之初并非完全稳固,但魏冉、樗里疾等人的帮助,使得他逐渐稳住了秦国的政治局势。然而,嬴壮和魏系并不甘心失败,随后爆发了“季君之乱”,试图将秦昭襄王推翻。幸亏魏冉再次出手,将这些反叛势力一网打尽,为秦昭襄王稳固了政权。
这场内乱彻底削弱了魏系的势力,为秦昭襄王的统治提供了空间。此后,秦昭襄王掌握了国家的实权,逐步强化了楚系和魏系的力量,开创了魏冉时代。
魏冉的政治手段一直备受争议,尤其是在后世历史的记载中,他常被描绘为一个专横的反派人物。然而,秦昭襄王在位的五十六年中,魏冉的权力并没有如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压制秦昭王。实际上,秦昭襄王在许多历史记载中展现出了非常独立的性格和决策能力,尤其是在他最终决断驱逐魏冉时,显示出了不容置疑的权威。
魏冉与秦昭襄王的关系,就像是一个权力博弈中的“董事会”,秦昭襄王需要时能完全掌控局势,而魏冉等外戚则是平时的助力。无论如何,最终秦昭襄王的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,还包括了众多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协作。
至此,秦昭襄王的政治生涯进入了稳定阶段,魏冉的力量逐渐得到巩固。而这也为秦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在今天,我们将继续探讨魏冉的争议与成就,带领大家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背景与影响。记得关注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哦!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