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今年,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.6万人,人数再创新高。最新的数据,沪上2025届学子的去向落实率已超86%,这一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,就业服务也在持续加强。即日起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将讲述一些与众不同的就业故事,看看这些大学生在社会各方的关心下,如何不断调整自己,打造自身就业竞争力,最终成功实现就业。
“今日加班结束。”复旦大学中文系2025届硕士毕业生杨珺怡在微博写下这句话时,已是23时25分。虽然有些许疲惫,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职业选择。当初报考选调生,她被调剂到贵州黔东南州下辖县,周围有人劝她放弃,但她想得很清楚,基层工作是最历练人的,于是欣然前往。
从最初模糊的职业理想,到在学术深造和直接就业中选择,杨珺怡有过迷茫。如今回头看,她最感激的是担任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(简称就业中心)助管期间,成长为复旦大学iJob就业协会主席的经历是她逐步坚定就业选择的过程。
【放弃攻读博士】
杨珺怡坦言,她最初的职业理想很模糊,只是想要一份比较自由的工作。
从南开大学本科到复旦大学硕士,她本来以为自己会顺理成章地继续攻读博士,但研一快要结束时的一次文学论文写作给了她再一次思考的机会。尽管老师对于她论文选题的评价是很新颖,但在撰写过程中,她觉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,很难出彩,“可能我平时比较关注现实,少了一些敏感,难以捕捉到感性或抽象的东西。而文学还是更适合敏感的人,与他们相比,我没有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。”
有一点被打击,但更多的是迷茫——不知未来究竟适合从事什么工作。迷茫之下,杨珺怡应聘成为了复旦大学就业中心助管,想要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。
在对接海量企业的招聘/实习信息时,她发现一些“大厂”对于技术岗位的需求很大,而缺乏专业技能的她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。
而对于单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,比如出版社、媒体,也不是她理想的生活状态。
【对驻村充满向往】
对自我的探寻还在继续。
研二时,杨珺怡参与组织了多场选调生返校活动。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波学长,他是第一位去江西当选调生的复旦博士生。
王波分享了自己驻村时的经历。有一次,他在村里处理农业垃圾时被一只虫叮咬了,之后半张脸被感染。杨珺怡当时听了,并没有被这一次意外吓退,反而对基层工作萌发了兴趣。朦胧中,她也想和这位学长一样,切实地为村民做一些事情。
杨珺怡(前排左二)参与组织招聘会。
“复旦大学郭维城励志奖助学金”是复旦第一个直接用于奖励赴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学生的项目,杨珺怡曾一度负责联系获奖毕业生。最让她感慨的是,“很多时候电话打过去,他们正在村里走访,听得出来是在三轮车上接听的电话;还有位学长,电话响了很久才接听,原来他正忙着种田呢。”
学长学姐们的经历,让她对驻村这件事充满了向往,“这是一个自我历练的好机会,应该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。”
【想到更基层去锻炼】
渐渐地,杨珺怡的职业理想越来越清晰——做一名选调生。
去年7月至8月,她参与了学校的“砺行计划”(地方党政机关政务实习及社会实践),并针对性地报名了上海一家基层单位的党群办实习。当时,街道正忙着将党组织覆盖到新经济组织、新社会组织、新就业群体。尽管相关数据统计工作比较繁琐,但她觉得很有意义,自己也完全可以胜任。
其实,从本科起,她先后去了两个党政机关实习,“回头看,选择这些实习单位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牵引吧。对于这些党政机关单位,我确实有好奇心。”当时在其中一家单位实习时,她主要负责运营公众号,最初接手时粉丝不到1万人,她在排版上做了一些美化,增加了与粉丝的互动,结束实习时粉丝涨了近三千,这让她颇有成就感。
尽管从小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州一个小县城,但杨珺怡对农村的了解并不多。2019年夏天,她前往贵州天柱县龙盘村,为村小募集了300本图书建起书屋。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,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城乡差距,以及基层服务的重要性。她那时就在想,能否为缩小城乡差距做点什么?这为她日后选择基层埋下了伏笔。
“如果有机会,我还想到更基层的岗位去锻炼。”杨珺怡说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